August 16, 2014

Boyhood

Boyhood 实在是极好的片子,Richard Linklater 断断续续拍了12个暑假,诚意十足。

Richard 这本12年的流水账记录了从“总统选谁都行就别选布什” 到 奥巴马和拜登; 记录了从翻盖儿手机 到 iPhone 的转变; 妈妈的身材胖了又瘦,瘦了又胖; 从美国公共场所可以随意吸烟,到大门口25码内都不可以吸烟的转变。。。

Richard 在他这片子里,直白表达对主流价值观和人生的拷问,这路子走下去不是有点Terrence Malick???

片子收尾时,那个Latino出场的时候,全场都觉得在这12年里哪儿见过他呢,直到他自己说是那个家门口的水管工,全场都发出了“哦”的惊叹。

小Mason出境时候7岁(2002年夏),萌萌哒;到杀青的时候已经18岁了(2013年秋),俨然一个风度翩翩的公子。演Samantha 则是的Richard的亲女儿!她在床下跳舞闹Mason那段儿,还有第一次搬家在门口和一草一木告别的段落真是太可爱了。能有个女孩儿可以一起陪伴成长,应该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吧。

爸爸带着一双儿女去看棒球儿,那段儿不是“电影”,是真事儿!那场比赛发生在05年8月,是 Milwaukee Brewers VS Houston Astros,而且拍摄时真的赶上了一杆儿本垒打,Ethan和一双儿女的兴奋演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吧。

片子对白也值得称赞,比如这个,高中毕业Party的端子上,Ethan问到:“Am I the only Ex in this party?” 妈妈冷冷地回答道:"yeah,but I'm not the only wife." 再比如,Mason临出家门,妈妈终于扛不住了,泪崩,说道:" This is the worst day of my life, I knew this day would come. First I get married; have kids; end up with ex-husbands; go back to school; get my masters; get the job I like; send your sister to college; now sending you to college. You know what's next? My fucking funeral!!!" 类似的“金句”还有: "Welcome to the suck!" "You don't wanna use bumper, life doesn't give you a bumper"...

如果坐到影片的最后的,会发现,字幕里是打出每个小段落的编剧人员名单,显然没谁能坚持12个春秋。imdb上居然提到了,“如果12年内Richard 身亡,Ethan Hawke接手指导本片,直到发行”。无数人12年的努力,片子终归赢得了全球无数媒体,影评人的赞许,Richard 自己也抱回柏林的最佳导演银熊奖。(《白日焰火》拿了这届柏林的最佳男主角儿)

成长期的恋情,多半是要面临毕业分手。每一次毕业,许就是双方人生轨迹的分叉点,不光片子里如此,生活里你我又何不如此呢???中学毕业了,觉得和先前的女朋友格格不入了,不在同一所学校了,分手;高中毕业,又开始憧憬里大学里会有多少新鲜美女了,不在同一所大学里,和先前的女友分手。。。你会为一对儿高中就曾谈天说地,坐老Toyota奔腾,等待日出,最后却无疾而终的情侣所感慨,也会为片子结尾处一段即将开始的大学恋情充满期待。

就花了6刀,看了小Mason 12年的成长轨迹,顺便回忆一下自己青春年少的那些人和事儿,真的是太值得了。片子上映一个月,烂番茄上还给出99%新鲜度;imdb 给出了 8.9的高分;说Boyhood是 “A-ONCE-IN-A-LIFE MOVIE” 真的不过分!!!

最后说一句,本来就不是什么商业大片儿,如果可以的话,支持正版。

June 11, 2014

Paris

Cast 1,

早上8点多到海牙,路上看到一群孩子在体育场门口等着进场去踢球儿。对于这片北纬50度的国土,早上八点大致相当于国内的六点吧,整个城市还应该在睡梦中。可是这些孩子们已经要去球场享受足球的乐趣了,你说,中国的孩子们如何同这帮孩子们竞争啊???


Cast 2,

Thalys 高速列车上,连接Amsterdam-Paris, 全程3小时15分。这车上是四种语言报站,荷兰语,法语,英语,貌似还有德语。。。全车我就看到一个服务人员/Manager, 在我们18车厢,没什么车厢服务生什么的。荷兰南部感觉很不一样,出了鹿特丹,再30分钟就到了比利时境内。路上隔音墙很多,好多景色被挡住了。Thalys 这车出奇的安静,这点好过高铁,基本听不到轨道的声响。


Cast 3,

安特卫普(Antwerp), 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工业城市。沿途看到了不少新旧工厂,参差不齐。涂鸦依旧很多,这点倒是像极了荷兰。车又启动了,不一会儿,见到了一个典型的Gothic的教堂,我还在疑问是不是就到了布鲁塞尔了,报站来了,果然,布鲁塞尔到了, Brussels。 这么说,布鲁塞尔北边的空地上有座很牛逼的哥特式教堂。到了这儿,Thalys 的报站先是法语了。车子经过布鲁塞尔北站,停在了布鲁塞尔中心站。感觉城市的建筑很新,至少不久,有点鹿特丹的影子。一些建筑很像外滩的建筑,城市外围的居民区倒是旧旧的,想必多半是百年的老宅第了把。到布鲁塞尔是12点一刻,既是再有80分钟车到巴黎。很难理解Thalys的车窗是两段式的,至少二等车厢是,很不适合观光。这点还是国内的动车不错。这会儿上来的乘客大都讲法语了,我一句也听不懂了。


Cast 4,

车入法国境内,先是里尔吧,天气立刻不一样了。弥漫荷兰比利时的乌云即刻被阳光取代。北部法国很平坦,一眼望不尽头的平地,哪怕一座小山丘也没有。


Cast 5,

在巴黎,我住在Palace de Clichy,克里希广场旁边的 Hotel de Paris Montmartre , 是巴黎8,9,17,18四区的交界处。三天,让我把门口的Metro 2 & 13 线 搞得很熟。 Clichy广场很热闹,一天24小时人声鼎沸的,各种cafe, 快餐店,星巴克,麦当劳,正宗法餐,土耳其烤肉。。。所有你想吃的,这儿全有。街上的人更有趣,各种种族,非洲裔法国人,北非移民,土耳其移民,法国人,亚洲人。。。每过一个十字路口,那人潮穿梭的感觉,仿佛回到上海,但上海你可看不到这么多有趣的人,Movable Feast...


Cast 6, 巴黎的地铁

巴黎的地铁单程1.7 欧/次,不限制换乘,售票机都是n种语言,特别先进。坐地铁只入口验票一次,出去时候不用。前两次我都找不到出口,后来我发现了法文的 Exit 是 Sortie。知道这点以后坐地铁就难不倒我了,各种换乘,都没出错过。大部分线路都没有安全门,所以较容易发生坠落事故吧。碰巧第一天在香榭丽舍大街,看到警察们用担架抬着一个人出来,蒙着布,多半是坠轨的不幸者吧。地铁站味道很不好(尿骚气),流浪和闲逛的人也不少,少许街头艺人,人们的脚步大都匆忙,这点大都市都如此吧。很少见到像阿姆斯特丹地铁这样悠闲的。。。总有几个人在你买票时,等在你旁边,我虽不懂法文,“可他们的意思就是问你能不能帮他买张地铁票”。我很喜欢巴黎地铁站里的瓷砖,在白色大底上,用蓝色瓷砖拼出站地名称,除了尿骚气,不过这点在我看来很巴黎,但别人却不大喜欢吧。管那么多呢,我喜欢。


Cast 7, 凯旋门

沿着香榭丽舍大街向上走,就到了凯旋门。这门修的真是太牛逼了。感觉形容词都很无力,也许是自己文字功底不好吧。我在Instagram写上:拿破仑将军的人生巅峰如是吧,可他却无法见证“它”的辉煌 。。。


Cast 8, 左岸

我顺着《午夜巴黎》和《日落之前》两个片子去左岸找场景。找到了莎士比亚书店,找到了海明威出场的那家小酒吧。回来之后,没想到朱伟(三联生活周刊)也在我同天稍晚些到了这些店。。。哈哈 我们这些人还真是小众呢,想的都他妈的一样。


Cast 9, 铁塔

铁塔的夜景真棒了,草地上,喷泉边坐满了情侣们,肆意的享受着巴黎的浪漫。我总感觉,城市里有水,就多了大半灵气,就有了生命。巴黎若没了塞纳河,想必不会被海爷称作流动的盛宴。夏约宫到铁塔的沿路,都是有非洲血统的小商贩在叫卖微型版铁塔,每个人都会五六门语言,见人说人话,见鬼讲鬼话,厉害的角儿。


Cast 10, 卢浮宫

卢浮宫我从锁桥走下来,沿着塞纳河边儿走一段儿,按照tripadvisor上的建议进了狮子门。太他妈的神奇了,没有人排队!是没有人排队!不过那会儿我还不知道这有多牛逼,这点是当我走马观花重点突击之后,从金字塔门出去的时候才发现。金字塔们的售票处还没到,队伍已经排了2个小时不止了。。。原因?我觉得是门票太便宜了。12欧,真是便宜,比Rijks 还便宜。对我来说,看一眼汉莫拉比法典就他妈的值20欧。我还附带看了没眉毛的女士,没手臂的女士,狮身人面啥的,太赚了。感谢伟大的社会主义法国,为人类攒下来了这么些好玩意儿。膜拜!


Cast 11, 莫马特高地

因为我住克里希广场,离蒙马特高地特别近。地铁就是两站地吧,不过我到真没想到圣心堂那儿有那么多大妈级游客。世界各国大妈,中国美国占多数。受不了中国大妈和美国游客不守规矩,真心受不了!也难怪欧洲人对中美两国游客评价不高。中美游客有多不靠谱,首先很多地方不让照相,丫们非得照。而且开闪光灯的照,狂闪。几百年的教堂,我进去心跳几乎都要停止了,可人家完全不在乎,中美人民终于在不守规矩上达成了共识。关于天主教,和我的缘分真是太多了。姥姥从小带我电车站旁边的天主教堂礼拜,小长板凳上都是我和姥姥的回忆。每次去天主教堂都想给姥姥做点什么,却又很无力。又觉得自己做不了啥,看她身体一天天老去,和我渐行渐远。。。巴黎地势太平了,就那么一块儿高地。所以大伙儿就都在那儿盘算着欣赏全城,可看的都是人。通向圣心堂的台阶上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,总之印象不是很好吧。地铁站旁的小花园里就是那块儿“爱墙”,大概是黑底儿瓷砖墙,白字儿印上去。没啥特别感觉,因为非执汝手的原因吧。。。


Cast 12, 协和广场

协和广场就在卢浮宫旁边,算在一条中轴上吧。有个埃及政府送的方尖碑。也有个两百年了把,不知道大美利坚首都的那个方尖碑算不算抄袭了。我在这儿越走,越发现美国浅薄;越为自己身后的文化感到骄傲。他妈的,为往圣继绝学做不到的话,至少要多了解了解自己的文化,多读读古书啥的。少年,多读书啊!!!


Cast 13, 中国小餐馆儿

我住的酒店对面有家温州移民开的小馆子,厨师是上海人,做的却是砂锅饭,味道很棒。我挺喜欢的。希望下次有机会回巴黎,回哪家小馆子再吃吃看,就怕人去楼空啊到时候。Place de Clichy...


回程

巴黎玩了三天,回程的时候是一波三折啊。本来到巴黎的当天我就要买三天后,晚上回Amsterdam的Thalys票, 就怎么都买不到。只好买了从布鲁塞尔转车的,然后转回海牙,然后回阿姆斯特丹。可是,到了布鲁塞尔知道,回海牙的车被取消了。遂被迫登上一辆去比利时边境小城Essen的绿皮车,然后从Essent又换上国境去荷兰边境小城Roosendaal的慢车。终于在Roosendaal我坐上了回Amsterdam的车。本来一个小时从布鲁塞尔回阿姆斯特丹,被我搞成了三个小时。不过也阴差阳错领略了佛兰德斯的美。车过安特卫普,我觉得就该是弗兰德斯的地界儿了。夕阳,微风,慢车,小村落,小火车站,门口的小讲堂,教堂广场上看娃娃们踢球儿的家长们。那画面真是美极了,要是牵着你的手,索性我们任找一站下车,草地上我抽烟,你在我身边写生(前提你要会画画啊)我都不敢想了。。。那天我就下决心,再买几张天票,一站一站的看弗兰德斯的地界儿。可后来也买了两张,但是一张用到了亚琛,一张用到了布鲁塞尔。(当然这是后话)




April 14, 2014

为足球干杯



下午又踢球儿了,外场,草皮太棒了,是一个阿姆斯特丹郊区的足球儿训练基地,应该是我这辈子目前提过最棒的场地。我要么是在美国的公园那种凹凸不平的草地上踢球儿,要么是踢联赛时候的人造草,还真没踢过专业的足球草皮,不要嘲笑我。。。

我们一共九个人,全是VU的交换生:一个美国人,一个西班牙人,一个墨西哥人,两个英格兰人,两个意大利人,一个香港人再加上我。

终于见识到了足球场上的大场面了,分国籍,说下感受:

英格兰俩哥们儿身体不错,个子高,总爱起高球儿,脚下活儿不细;

俩意大利哥们儿爱防守,头球儿好,射门差点总是;

墨西哥小子我见多了,这个水平一般不多提了;

美国那哥们儿全场最烂,一直在五人那队里,哥们儿完全不在足球的世界里,估计让他接个飞盘都比用脚踢足球强;

香港小子踢得不错,我觉得他那水平在香港怎么算是业余顶尖水平了把,会跑位,能传球,对抗差点(不过这是亚洲人通病);

最牛逼的就是(新科宇宙最强)的西班牙小伙儿了,我今天让丫一个蝎子摆尾给过了,而且丫穿的是跑步鞋在草场上和我们踢,还是9个人里踢得最棒的,球感好到没话说,我跑到哪儿,他球儿能送到到哪儿。他一拿球必须要两个人才有可能夹抢下来,攻守兼备,太强了!小伙儿人帅,球儿踢的好,还读西班牙的私立英式学校,一口英腔。。。我俩对话如下:我问,你家是哪儿的啊?他说家是XXX,他说说了你也不知道在哪儿(FB上找到了在Castelló de la Plana )Google一下是在地中海边,巴萨和瓦伦西亚中间;我说你家哪儿有什么球队?他说,别提了,家乡的球队混第三级联赛呢;我问那你看球儿么,他说不看,太费钱了,就和朋友踢着玩儿,硬要说的话,那我算瓦伦西亚的球迷吧;我又问,怎么球儿都看不起?他说西班牙4个年轻人里1个没工作,失业率冠绝欧盟,他自己是穷学生,爸妈送他读私立已经费不少钱了,就不想乱花钱;哈哈哈,我们这段对话是不是很毁三观???

另外我也和不少荷兰土著(非贬义)还有在荷兰的北非移民踢了不少次球儿,也略有心得,就不啰嗦了,有机会再扯。

最后我的结论是,足球的魅力无国界。想想看,连美帝都开始足球大面积撒网了。。。但就我目前来看,足球主战场还真是在欧洲,太牛逼了!!!和这些人踢球儿,过招儿,太有趣了!同不同国家的人踢球儿,这点子是我偷师@赵行德。他也很牛逼,在各个大洲都踢过,而且马上还要冲出地球了,祝他好运。

现在看来在高中和上大那会儿我真是瞎踢啊,不会传球 不会跑位,省略一千个缺点。。。但是没关系,只要你努力,真的可以变强,哪怕你的对手是拉美人,欧洲人,那都不是事儿!

March 21, 2014

Untitled

可能对我来说,出国读书最大的一个好处是,骨子里的自卑慢慢少了。这种自卑一是来自东北的一个小城,一是骨子里的崇洋。

原本自己骨子里的“崇白蔑黑” 现在基本没有了。我现在才能做到真正的把肤色的偏见抛开,拿“人”的角度来看待对方了。

更何况我们大家原本传承和守护的东西就不一样,为什么一定要觉得汝优吾劣呢?

哪怕我这留学的三年没有学到任何其他,单单就这一点改变也,也够我受益后半生了。